一、室内设计软装设计师的基本工资一般是好多?做软装设计师前途大吗?工资最多会有多少呢?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流行出一句话“轻装修重装饰”。真正理解而又能做到又有几个。做个电视背景墙,搞个吊顶。然后买套家具,窗帘,墙上挂几幅画 就是装饰了就配饰了。
在北京上海正规的设计公司,有专职的软装设计师
所谓软装饰,即指除了室内装潢中固定的不能移动的装饰物如地板,顶棚,墙面,门窗,建筑造型等;其它可以移动的,易于更换的饰物,如经典窗帘,高档床品,特色靠垫,奢华地毯(目前伊丽莎白仅指小型地毯和绒毯)等各种装饰工艺品,包括居室植物等,是对居室的精确二度陈设与布置。装饰是相对于建筑本身的硬结构空间提出来的,是居室视觉空间的延伸与发展。
软装饰其实就是当你的房子按照你的平面,立面功能做完框架后,包括墙面,地面的材质及颜色的选用,家具,窗帘被褥的选择,还有还有饰面等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满足以往只要有个地方住或功能满足要求就可以的家居环境了。所以现在出现了专职的软饰设计师。想要做出好的作品不能只靠硬装,硬装修可以说就是一个人的身材相貌,一个家居风格的形成首先是这些装饰符号形成的,软装饰就好比人的衣服,有了这个本钱再配以合适的衣服就是一个绝代佳人了。
何为软装饰?
一般理解为除了室内装潢中固定的、不能移动的装饰物(比如地板、顶棚、墙面以及门窗等)以外,其他可以移动的、属纺织物料的室内装饰物(如窗帘、沙发、壁挂、地毯、床上用品、灯具、玻璃制品以及家具等多种摆设、陈设品之类)都可以称之为软装饰。
那是一部分而已,不能定义为固定部分就不是软装饰,比如地板、墙纸的选择也要和你所谓的那些东西搭配得起来呀。都要由软饰设计师来搭配。软装饰是所有室内设计师头痛的问题,应该让专业的人来做,因为对於软装饰的美感,要比一般室内的美感更具细致性,说真的,大部分的设计师都做不好这块,软装饰还与时尚和季节性有关,并不是跟室内装修一样一用好几年不换,就像买衣服一样要有不同的衣服搭配,所以就像服装设计师与造形设计师的差别,所以我认为应该要有所区别 .
其实软装饰不应仅仅是针对家装来的,比如美容中心、服装店、品牌卖场等等,一些高档的消费场所,都需要用一些装饰品、工艺品来衬托他们的场所或者产品。和家居软装饰不同的是,家居软装饰意在将家打扮的更美更舒服,但相同点都在于将我们生活所能接触到的室内场所装饰的更靓更时
软装即是陈设, 记得有位大师说过一个空间除了六个面的装饰外全是陈设. 可见陈设的范围有多广关于陈设的书在新华书店还是有的记得看过一本叫陈设理论的书,是讲关于一些时期典型的图案以一些陈设方面理论的知识。一个好的软装饰设计师当看到东西了心里就应该知道这样东西的定位和设计感觉.然后才会用自己的东西去强化那种感觉或弥补其中的不足.他只是总体的一部分,绝不能突出来抢了主体........
现在很多设计师都在说,现在的设计不好做了,客户越来越挑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是人们的审美,以及品味的提高,更懂得设计了。
二、软装设计师工资待遇 知道吗?
你的职业规划应如下考虑
1.就业。专业对口。理论联系实际。待遇一般考虑
2.择业。专业精通,无往不胜。职位,待遇全考虑
3.自主创业。大展宏图。
4,切忌眼前利益,祝你成功。仅供参考。
三、月薪3000与月薪30000的软装设计师有什么区别
色彩搭配
月薪3000的软装设计师:
色彩搭配单一,色彩定位不到位
月薪30000的软装设计师:
从风格、格调、风水、生活方式等综合因素来进行色彩的搭配,对色彩的定位恰到好处
2.摆场能力
月薪3000的软装设计师:
凭经验和审美去进行判断
月薪30000的软装设计师:
综合考虑软装产品的纹样、造型、颜色、功能等因素,与空间和情感呼应
3.产品的挑选:
月薪3000的软装设计师:
按照书本上固定的风格,死板地去挑选产品
月薪30000的软装设计师:
各种软装风格的搭配信手拈来,能使客户感到最大的满意
4.对待客户
月薪3000的软装设计师:
按部就班的按照客户要求去到合格,不能展现出自己的专业能力
月薪30000的软装设计师:
在客户的需求基础上,加上自己对生活、客户习惯、人文环境的理解,令客户感到满意和惊喜,用人格魅力感染客户
5.产品元素应用
月薪3000的软装设计师:
单一的套用、死板的选材
月薪30000的软装设计师:
通过对八大元素的分析,将产品艺术性的整合在一起,将信息系统的进行采集
6.软装设计方法:
月薪3000的软装设计师:
凭自己的以往的设计经验去做软装设计
月薪30000的软装设计师:
有自己的一套扎实的强大系统理论知识做支撑,科学专业的进行软装设计操作,高效的完成工作,客户感到信任
7.享受生活
月薪3000的软装设计师:
没完没了的工作,被思维固化了生活
月薪30000的软装设计师:
懂得享受生活,能从生活中感悟到设计的灵感
8.参考案例
月薪3000的软装设计师:
一味的模仿国外软装案例,生搬硬套
月薪30000的软装设计师:
能从优秀的案例中,融入自己对设计的思考以及灵感进行创新,达到升华
对于新人来说,刚开始是以学习和锻炼为主,工资可以暂时放在一旁。但未来是谁也想不到的,随着经验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及工作的态度。新人最后也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一、设计是什么?
采叔无数次觉得,世界大而复杂,人类的设计不仅仅是日常见到的服装、建筑、城市规划、产品、平面、室内等等事物的外观样貌。
还有一些是不易觉察的隐性设计,不能被直接看到的设计,但是这种越隐蔽的设计反而包含了更为严谨的逻辑和高超的洞察智慧。
比如,一段经典的文案,作者要考虑传播的目的性和策略性,需要对字句精心编辑和设计。
一篇精美的文章,作者要设计整体的文字结构,规划好怎么可以把事讲的清楚易懂,唤起情绪。
一个剧本小说,作者要考虑核心的观念“冲突”,“角色”人物的成长和情感'变化,以及各种“细节”,设计各种悬念,这是一种复杂度极高的设计。
再比如,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也是复杂设计,从你在电视上看不到的海选流程开始,到整个节目里的戏剧性的设计,各种冲突和悬念,以及舞台美术对这些核心传播要点的支撑,就连一位新的选手上台之前,为了填补观众的信息缺口,以便让观众以最快的速度喜欢上或讨厌歌手,其介绍背景信息的说辞连结构都是精心设计过的。
而这些细节的设计都直接决定了整个结果的走向。
二、如何启发设计思维?
首先你要有一个好的创意,好的创意是设计的开端。其次,深层次的设计是探讨人与物关系的一种媒介,是一种对社会规律深刻的洞察和认知。如果你掌握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你做事的效率和对世界的看法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那么这种听起来形而上的设计思维是如何体现的呢?
设计思维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一种以人为本的、创新的、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需要设计师设计一个杯子,传统的思维方式既是“我要设计一个杯子”。
而其实我们可以把“设计一个杯子”问题转换为“设计一种盛水的容器”,这样一来,设计师的思维不会仅限于“杯子”外观和形态,设计的结果可能是一个杯子、一个碗、甚至一个盆。
而如果我们在把思维打开,我们可以再把问题转换为“设计一种喝水的方式”。
现在设计师的思维便不再仅限于产品上,设计结果很可能是一个喝水的流程、甚至是一种意境。如果我们再加上一些限定词、比如目标用户、使用环境、设计意图等,让我们的设计目标更加明确,更能有逻辑性的去完成我们的设计。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是不是感觉喝了这瓶水分分钟成为人生大赢家?这就是设计思维在不同场景下的发散结果。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去设计,我们会比传统思维方式更容易获得更具创新意义的革命性产品。
三、设计思维是让创意持续高效的产生
但是只有一个好的创意还不够,设计思维是让创意持续高效的产生。
“设计思维”的起源地的叫做“IDEO”,也是世界最负盛名的创新咨询和设计公司,其创始人David Kelly 也就是斯坦福 d.school 的创始人和校长。
因为采叔并没有参观过“IDEO”公司,但是采叔之前看到了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在IDEO我遇到一个叫做Markus Freitag的年轻人,后来我了解到这人的年薪大约是30万欧元,这么高的薪水是什么职位呢?
他的名片上写着 Creative Catalyst,翻成中文大约是“创意催化剂”的意思。我当时特别好奇,就问他:“怎样的人,才能成为Creative Catalyst?是不是要脑洞巨大点子多多的人?”
Markus大神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摇头说:不,事实上,我们并不倾向于“灵感”很多的人。原因是 “灵感”是靠不住的。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拍脑袋”激发出的灵感和创意,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持续的创新,换句话说,We Frame Creativity。
我不知道你们的感受是怎样的,我当时觉得 “We Frame Creativity~” 这句话简直碉堡了!我尝试翻译成中文,最恰当不过的就是 “我们制造创意~” ,震惊不震惊? 各位,你如果读到了这里,会不会跟我当时一样感到惊讶:创意难道不是天才般的灵感么?
创意难道不是可遇不可求的么?所以当时,很自然的,我脱口而出:如何才能“制造创意”呢?
没错,把创意像产品一样“制造”出来的方法,就叫做 “设计思维”。
这个事情对我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因为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尝试去思考:人的创意并不仅仅是灵感乍现,而是可以通过反复的训练不停塑刻出来。这对于我来说是全新的,因为天才可以被复制。
这里采叔找了大量资料,发现一般设计思维共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移情
“移情”意思是要有同情心,同理心。去当一次客户,体会客户有些什么问题,社会化的思考在此最有体现。
第二步:下定义
是用一句很精简的话来告诉别人你这个团队或者项目是想要干嘛,有怎样的价值观。比如说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想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对于这个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我们有哪些已有的假设?有什么相关联的不可控因素?我们想要的的短期目标和长远影响是什么?我们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第三步:设想
其实就是做头脑风暴,尽可能多的去想解决方案,想自己项目可能涉及到的人,然后再简化为一个具体的方法。
第四步:原型设计
我们用最短时间、最少成本做出解决方案,然后设置一个场景来感受它是否合理,做个产品原型,然后再反思产品。
第五步:测试
邀请相关人员进入场景,模拟感受。让大家感受这种解决方法是否合理。
人的大脑构造决定了我们不擅长同时发散与收缩,这就是为什么头脑风暴时我们会被规定,不许评判他人的方案。设计思维的应用离不开发散与收缩,用户调研,收集数据,二手资料收集属于发散思维。等思维发散后,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然后在通过原型设计和模拟测试收缩思维,确定想法的具体可执行性。做完这些后你会发现原本毫无思绪的问题,如今一整套解决方案跃然纸上。
最后我想说的是“设计思维” 不能理解为 “设计师的思维”。恰恰相反,它是一套更接近于工程学的方法,用逻辑和套路,面对那些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让“创新”稳定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