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触媒除甲醛有什么优势吗?
光触媒作为一种触媒材料,在光的参与下对甲醛的分解效果很好,但是光触媒一般都是用在工业除甲醛上,如果用作民用建筑的除醛,一般情况下并不适合用,因为室内环境下光照的不成分往往会导致甲醛的分解不完全,从而影响到甲醛分解的效果。所以,根据现有的情况来看,光触媒一般用在皮革厂,纺织厂,板材厂等工业上用于产品的甲醛治理,这些通常都需要紫外光的参与反应。
家庭甲醛治理一般情况下会选用光绿素的会比较多,由于光绿素源于植物的光感分子,其原理类似于植物光合作用,更适合新居装修时候的甲醛治理去除。
男女的比例是多少?
男女比例失调:对未来社会的良性稳定运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也会造成一定冲击。如婚配失当、人口拐卖、性行为错乱等,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尤其是婚姻的稳定。在人口基数比较小的国家,女性人口的短缺,可以通过跨国婚姻和女性移民来解决问题。男多女少会给人口再生产带来严重障碍,造成人口严重萎缩。因为人口的再生产主要是通过母亲来实现的。女性在社会人口中比例的萎缩,必然会导致人口再生产能力的降低。
男女比例失调是中国在进入21世纪以后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人口问题。主要有:男女比例分布严重不平衡,男女配偶间年龄差距增加,高基数高比例的无择偶人群,男女比例的失衡所导致的出生人口萎缩及结合上老龄化等等社会问题时所带来新的人口问题。 具2004年,完全统计,截止到2004年为止,全世界的男女比例为 1(女) : 1.4(男),据这个趋势分析,估计在2050年,男女比例会达到 1:1.74,也就是到2100年,会达到1:2左右。当然,也有很多专家对此数据表示质疑。 究其原因,专家指出,影响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的因素是众多而复杂的,如生育政策、生育意愿、人工技术鉴定选择、出生的女婴漏报、瞒报等。主要是由于人为干预的结果,例如中国不少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存在着较严重的重男轻女的现象,结合上计划生育的政策,出生性别比上扬的状况俞加明显。人们通过超声波等现代技术人为地选择出生婴儿的性别,运用B超等医疗科技选择性流产、引产,还有轻视女婴造成的较高水平的女婴死亡率及溺弃女婴现象等,导致女婴出生数减少。而最新科学研究表面,导致男女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很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环境因素会使X、Y染色体的数量发生改变。据了解,瑞典的研究小组对持久性环境污染物,例如“二恶英”、“滴滴涕”、“多氯联二苯”等有机氯化学物质是否影响胎儿的性别展开了调查,他们的最新发现令人惊讶:受上述污染物影响的瑞典渔民,其精子中男性Y染色体的比例更高。环境污染后,其中有一种物质可以让决定生男生女的Y染色体“勇猛无比”,从而使得出生的男婴较多。 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出生婴儿性别比是基本一致的,一般在102-107的范围内,即每出生100个女婴时,男婴出生数为102个-107个。人口学家把这个指标称为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恒定值。由于男婴死亡率略高于女婴,这样到婚龄期时男女性别比例就基本持平。 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117:100 然而,根据中国政府于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即在出生的婴儿中,男女比率达到117:100,比正常值102至107高出很多。另据中国统计局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男女婴的性别比为112.8比100、镇为116.5比100、乡村为118.1比100。 近20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积累效应已经显现出来,按90年代出生性别比外推,目前0~20岁人口中男性多出女性大致相当于20岁3个年龄组的人口数量,“积累效应”已相当可观。如果畸高的出生性别比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男性过剩的婚姻挤压会越来越严重。 关序男女比例失调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的预测 但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国家,女性人口的短缺,就很难以国际移民的方式觅求出路。婚姻性别挤压对一夫一妻制家庭来说,是一股外来的冲击力。一个时期以来,在市场经济和交换价值升值“泛商品观念”作用下,婚外恋、第三者插足增多,离婚率持续上升,传统家庭的稳定受到威胁。社会刑事案件增加。如果出生性别比升高得不到纠正,便会更多滋生这些不道德和丑恶社会现象,基本消失的买卖婚姻、童婚交换、拐卖妇女等会重新抬头,并且间接衍生性暴力犯罪、乱伦、人们社会心态畸变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家庭和社会不稳定风险系数增大。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婴儿出生性别比升高并带动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升高,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将产生某些影响。男性劳动就业将变得更为困难,未来一二十年男性劳动力过剩和“就业性别挤压”将比较严重。一些女子占据生产绝对优势的行业,比如纺织、服务等,不得以只能让男子来承担。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时间差”实际出发,只能走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老年劳动者自我养老“三养”相结合的路子。鉴于目前出生性别比偏高实际,40年以后过低的老年性别比将会升高,孤寡老年女性将会减少,家庭养老在上述“三养”中的地位将得到加强,居家养老方式会有所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