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图案设计的现状
花型设计师是属于平面设计与服装纺织设计的结合,也叫图案设计师,或者叫印花设计师。目前在国内一线城市的大型服装公司比较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首先专业上来讲,必须要有很好的艺术修养和美术功底,对平面美术软件(PS/AI/CDR等)能熟练运用。能有好的审美离不开对服装纺织品行业流行趋势的了解,能深刻结合服装产品主题的文化需求转化为可视的平面图形。
上面讲的是美术功底和软件的运用了解,其次还有对印染技术和面料知识的了解,了解在不同面料上运用不同的印染工艺达到预期质感效果。还有一些不同的印染工艺的相结合造就独特的视觉感受。
综上所述图案花型设计师是一个跨学科的一个专业类别,一般在公司上班所做内容为:
1.收集品牌相关元素图案素材,了解国内外印花流行趋势。
2.结合品牌调性配合设计总监完成品牌春夏秋冬企划案(色彩.图形)
3.配合款式设计师所做款式做相应图案设计结合,并设计出电子稿(AI/CDR)
4.跟踪印绣花供应商的打样批复工作。
总的来说,需要图案花型设计师的公司有以下几种:
国内外大型服装品牌公司(如:ZaraGAPC&A等)
2.纺织品家纺企业(罗莱家纺.水星家纺.等)
3.高级面料供应商
就业前景:
一般情况服装设计师对软件的运用和美术基础相对图案设计师较弱,做的好的图案设计师慢慢升级到创意总监,设计总监也是常有的事。
工资待遇方面,在一线城市开始做月薪3500-6000不等,3年经验以上月薪8000-20000不等(看能力和机遇)
关于窗花的知识
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分为“南北风格”,南方以“精致”为美,其特点是玲珑剔透;北方以朴实生动为美,其特点是天真浑厚。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无论题材、表现手法、剪刻技艺都是剪刻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窗花兼职已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但由于他们最初源于民间喜庆或民俗活动中的剪贴画,且多贴于农村窗户的白纸上而被称为“窗花”。窗花对每个人来讲,是一个能引起许多流连和情感的美妙称谓。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春节,这一天,贴窗花装饰居室环境成为我国春节喜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窗花的剪刻形势一是单色剪刻,多用于大红纸剪纸,应用地区较广。二是套色剪纸,一股用于宫廷、商铺子的大窗或厅堂和门面的窗户。三是浮雕剪纸,流行于甘肃、青海一带,它将剪刻与纸叠工艺融为一体,风格别具。四是彩色窗花,彩色窗花又有染色和衬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丰宁、蔚县所出最为出名。先刻后染,色泽明艳,光影效果极佳。衬色窗花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著名,用金箔纸和锡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背衬各色彩纸,金碧辉煌、富丽典雅。这种做法叫做“铜衬料”。 历史 窗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朝、元朝逐渐流传,逐渐成形。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剪纸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特征 线条 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 ”。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构图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势。 形象 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色彩 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刀法 要“稳、准、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 如果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这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样式 窗花都选用适合纹样,山东的窗花多直条式,是适合该地直棂窗而形成的;西北的窗花逢中用“十”字将完整的剪纸分成四大块,也是适合该地窗户中心有一个十字格而形成的。湖南的窗花有固定的组合形式,一般是中心贴双喜团花,四角贴蝴蝶角花,团花两旁再配一对喜烛和花篮、盘花。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窗花多为阳剪,以求得较多镂空的面积。窗花的外轮廓和窗架之间要求舒密有致、构图格局均衡,除装饰美好的因素外,还能起到防寒和透风流通的实用作用。为追求清新、亮堂、明快的室内装饰效果,窗花剪刻多用细线造型,达到镂空玲珑的视觉效果。 题材 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举凡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常以“吉祥喜庆”、“丰年求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连年有余”、“贵花祥鸟”等为主体。“龙凤成祥”永远是民间艺术的主题,龙凤造型优美,刻画细致、准确的表达了人们祈福求祥的心理。窗花的表现题材也有故事、人物、戏曲、习俗等,多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北方农村,常见的有三国戏、水浒戏、西游戏、民间故事以及地方戏的人物造型和戏曲情节。就连民间故事“老鼠娶亲”也成为窗花表现的题材。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数量最大。窗花的民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是窗花表现最多的主题,体现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流传在江南地区的窗花样式可以看出,窗花比其他剪纸样式更能代表剪纸的艺术语言。窗花剪纸的工艺特征已超越了民俗活动单纯的装饰功能,从而改变了剪纸单一形态的发展格局。如甘肃的浮雕窗花剪纸,运用纸扎的工艺;河北的染色窗花借鉴了民间彩绘;南通的丝织品窗花把纸与纺织品有机结合在一起。窗花剪纸作为节日的一种民俗活动的内容,不仅美化了民居环境,更重要的是成为人们审美交流的对象。 构图方法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加上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即将物体和景象由三维空间立体形象变为二维空间平面形象,通过对表现素材进行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使画面重点突出、黑白关系虚实相衬,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用平面的眼光表现世界的物象,决定了剪纸表现的平面化特征,即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于一个特定形制的可视平面内。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极度的随心所欲。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为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空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这种借助静态的平面化能表现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并通过动态的思维,连续的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间剪纸就是利用纸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驰骋,变不可能为可能,把三维世界简化成二维空间。无限远的空间,无限复杂的形体都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上,扁平的轮廓成了剪纸的造型基础。因此,民间剪纸的独特表现力就是在彻底的二维空间观念基础上实现的。剪纸创造者发挥了其至真至纯的艺术天性,打破客观世界的束缚,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表现其心中的艺术客体。 民间剪纸的这种构图思维不受生活惯例、题材内容的局限,将若干形象创造性的组织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种平面化取物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剪纸的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求全的心理是所有这些的根本,在民间剪纸中,被剪的物体前景、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物象之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物象,从而呈现出较强的装饰风格。出于质朴的求全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定式,创作者更是打破实现的障碍,运用表里统一的手法,全面地表现物象。对于剪纸而言,现实的物象背面、顶面、底面或内部虽然是看不见的,但是它是存在内心感悟的,看不见的是合理的,但不剪出来却是不合理的。 另外,民间剪纸的构架和表现不是某一固定视点静态视觉形象的模拟或再现,而是把感性和理性充分综合的动态辩证。中国民间美术在透视上不追求纵深感,而有着“看得多、看得全”的审美辨识。民间剪纸同样体现出这种审美观念,在二维的空间内体现事物的全貌。 采用散点透视的剪纸作品 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完全摒弃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概念,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彻底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画面。同时,民间剪纸也具有一种散点式的构图方法,即将不同素材各自独立,互不交叉,甚至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透视点,而作者又能将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这在现实中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纸中也自然的合理起来。 民间剪纸不受自然物象固有形的束缚,不以外表的模拟为满足,把所有的物象在平面上表现。同时为追求造型的完整性、全面性,又将不同空间、时间中的不同景物进行描绘,充分体现了创造者的绝妙匠心以及求全的审美愿望。 造型手段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因此夸张和变形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夸张变形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殷商青铜器的图形纹样,还是秦汉的石刻艺术,都是以艺术夸张之美来显示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剪纸作为原始艺术的直接承载体,在夸张变形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民间剪纸的表现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大多反映劳动人民身边的生活、事物,但它并非只是对其作品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简单、直观的模拟,而是超越现实客观表现,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 民间剪纸的创造者把剪纸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古图腾的崇拜,是民间剪纸表达的主要内容。而表现这些充满民俗、信仰、哲学的主题,只能从主观出发去想象,这就使剪纸的形象随心所欲,而描绘内心物象离不开夸张的艺术语言。 民间剪纸造型的夸张,是对繁杂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不是对自然客观的描摹。因此,剪纸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这是由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源于充实丰富的人生生活。同时,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也是民间剪纸造型的基础。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复杂为单纯进行艺术再创造即是民间剪纸的夸张。夸张是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的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在很多民间剪纸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几乎只能看到眼睛,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眼睛最能传神,所以创造者对人的眼睛进行了夸张的处理。 锯齿式剪纸 民间剪纸的夸张,在为体现物象特征的同时,也要求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并在装饰美的效果中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想、愿望等精神追求。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确、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纹饰,以达到完美的装饰性目的。求美的意愿也成为夸张的内容之一。表现人物时,将人物的衣服上缀满花朵;描绘动物时,将动物身上的毛皮夸张成漩涡状,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图案,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变得通透,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锯齿形和月牙形是民间剪纸常用的装饰纹样。 民间剪纸的创作过程,是通过夸张的手法经过现实生活的“真”,向艺术的“美”演化、深化的过程,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心理和对美的追求、体现的过程。处于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再经过长期的实践,创作者深谙剪纸的规律,将平衡、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自由组合,构成美妙的动律和节奏,增添了情趣,丰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刀法运用 “锯齿”是作者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纸和刀的切割移动而自然产生的,它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的变比,结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现它的质感、量感、结构等。 刻植物时,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它的花果,坚硬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树的叶子和茎的针刺、毛绒。刻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硬实的鬃毛,圆实半弧形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禽鸟、鱼虫的羽毛和鳞。 刻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硬实的鬃毛,圆实半弧形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禽鸟、鱼虫的羽毛和鳞。 刻人物时,用跳动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活动的眉毛,胡子,头发,用修长丰润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小孩丰满的肌肤。“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个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个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使得层次更加分明和富有变化。 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从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剪纸技法中的锯齿和月牙儿的萌芽出现,经过于百年的历史演变,一直延续至今,巳成为一种装饰图案的规律被人们所喜爱和运用。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千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剪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 立春与窗花 窗花,与立春关系密切,是自古以来人们迎春的方式。今年立春已过,您家,贴窗花了吗?为了迎春,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北方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窗花。 窗花是有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民间剪纸艺术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窗花的剪刻形式一是单色剪刻,多用于大红纸剪纸,应用地区较广。二是套色剪纸,一股用于宫廷、商铺子的大窗或厅堂和门面的窗户。三是浮雕剪纸,流行于甘肃、青海一带,它将剪刻与纸叠工艺融为一体,风格别具。四是彩色窗花,又有染色和衬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丰宁、蔚县所出最为出名。先刻后染,色泽明艳,光影效果极佳。衬色窗花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著名,用金箔纸和锡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背衬各色彩纸,金碧辉煌、富丽典雅。这种做法叫做“铜衬料”。山东的窗花多直条,适合该地直棂窗;西北的窗花用“十”字将完整的剪纸分成四大块。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窗花多为阳剪,以求得较多镂空的面积。窗花的外轮廓和窗架之间要求舒密有致、构图格局均衡。为追求清新、亮堂、明快的室内装饰效果,窗花剪刻多用细线造型,达到镂空玲珑的视觉效果。 窗花,与立春有着密切关系,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牧羊、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窗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大。窗花北方较为普遍。
简介
窗花
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分为“南北风格”,南方以“精致”为美,其特点是玲珑剔透;北方以朴实生动为美,其特点是天真浑厚。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无论题材、表现手法、剪刻技艺都是剪刻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窗花兼职已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但由于他们最初源于民间喜庆或民俗活动中的剪贴画,且多贴于农村窗户的白纸上而被称为“窗花”。窗花对每个人来讲,是一个能引起许多流连和情感的美妙称谓。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春节,这一天,贴窗花装饰居室环境成为我国春节喜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窗花的剪刻形势一是单色剪刻,多用于大红纸剪纸,应用地区较广。二是套色剪纸,一股用于宫廷、商铺子的大窗或厅堂和门面的窗户。三是浮雕剪纸,流行于甘肃、青海一带,它将剪刻与纸叠工艺融为一体,风格别具。四是彩色窗花,彩色窗花又有染色和衬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丰宁、蔚县所出最为出名。先刻后染,色泽明艳,光影效果极佳。衬色窗花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著名,用金箔纸和锡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背衬各色彩纸,金碧辉煌、富丽典雅。这种做法叫做“铜衬料”。
历史
窗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朝、元朝逐渐流传,逐渐成形。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 窗花
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窗花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 窗花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剪纸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特征
线条
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 窗花
”。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构图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势。
形象
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色彩
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 亲嘴鱼
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刀法
要“稳、准、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 如果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这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编辑本段样式
窗花
窗花都选用适合纹样,山东的窗花多直条式,是适合该地直棂窗而形成的;西北的窗花逢中用“十”字将完整的剪纸分成四大块,也是适合该地窗户中心有一个十字格而形成的。湖南的窗花有固定的组合形式,一般是中心贴双喜团花,四角贴蝴蝶角花,团花两旁再配一对喜烛和花篮、盘花。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窗花多为阳剪,以求得较多镂空的面积。窗花的外轮廓和窗架之间要求舒密有致、构图格局均衡,除装饰美好的因素外,还能起到防寒和透风流通的实用作用。为追求清新、亮堂、明快的室内装饰效果,窗花剪刻多用细线造型,达到镂空玲珑的视觉效果。
编辑本段题材
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举凡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常以“吉祥喜庆”、“丰年求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连年有 窗花
余”、“贵花祥鸟”等为主体。“龙凤成祥”永远是民间艺术的主题,龙凤造型优美,刻画细致、准确的表达了人们祈福求祥的心理。窗花的表现题材也有故事、人物、戏曲、习俗等,多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北方农村,常见的有三国戏、水浒戏、西游戏、民间故事以及地方戏的人物造型和戏曲情节。就连民间故事“老鼠娶亲”也成为窗花表现的题材。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数量最大。窗花的民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是窗花表现最多的主题,体现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流传在江南地区的窗花样式可以看出,窗花比其他剪纸样式更能代表剪纸的艺术语言。窗花剪纸的工艺特征已超越了民俗活动单纯的装饰功能,从而改变了剪纸单一形态的发展格局。如甘肃的浮雕窗花剪纸,运用纸扎的工艺;河北的染色窗花借鉴了民间彩绘;南通的丝织品窗花把纸与纺织品有机结合在一起。窗花剪纸作为节日的一种民俗活动的内容,不仅美化了民居环境,更重要的是成为人们审美交流的对象。
编辑本段构图方法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加上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即将物体和景象由三维空间立体形象变为二维空间平面形象,通过对表现素材进行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使画面重点突出、黑白关系虚实相衬,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用平面的眼光表现世界的物象,决定了剪纸表现的平面化特征,即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于一个特定形制的可视平面内。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极度的随心所欲。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为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空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这种借助静态的平面化能表现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并通过动态的思维,连续 国家级的美丽简单性窗花
的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间剪纸就是利用纸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驰骋,变不可能为可能,把三维世界简化成二维空间。无限远的空间,无限复杂的形体都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上,扁平的轮廓成了剪纸的造型基础。因此,民间剪纸的独特表现力就是在彻底的二维空间观念基础上实现的。剪纸创造者发挥了其至真至纯的艺术天性,打破客观世界的束缚,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表现其心中的艺术客体。 民间剪纸的这种构图思维不受生活惯例、题材内容的局限,将若干形象创造性的组织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种平面化取物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剪纸的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求全的心理是所有这些的根本,在民间剪纸中,被剪的物体前景、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物象之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物象,从而呈现出较强的装饰风格。出于质朴的求全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定式,创作者更是打破实现的障碍,运用表里统一的手法,全面地表现物象。对于剪纸而言,现实的物象背面、顶面、底面或内部虽然是看不见的,但是它是存在内心感悟的,看不见的是合理的,但不剪出来却是不合理的。 另外,民间剪纸的构架和表现不是某一固定视点静态视觉形象的模拟或再现,而是把感性和理性充分综合的动态辩证。中国民间美术在透视上不追求纵深感,而有着“看得多、看得全”的审美辨识。民间剪纸同样体现出这种审美观念,在二维的空间内体现事物的全貌。 采用散点透视的剪纸作品 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完全摒弃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概念,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彻底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画面。同时,民间剪纸也具有一种散点式的构图方法,即将不同素材各自独立,互不交叉,甚至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透视点,而作者又能将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这在现实中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纸中也自然的合理起来。 民间剪纸不受自然物象固有形的束缚,不以外表的模拟为满足,把所有的物象在平面上表现。同时为追求造型的完整性、全面性,又将不同空间、时间中的不同景物进行描绘,充分体现了创造者的绝妙匠心以及求全的审美愿望。
编辑本段造型手段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因此夸张和变形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夸张变形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殷商青铜器的图形纹样,还是秦汉的石刻艺术,都是以艺术夸张之美来显示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剪纸作为原始艺术的直接承载体,在夸张变形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民间剪纸的表现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大多反映劳动人民身边的生活、事物,但它并非只是对其作品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简单、直观的模拟,而是超越现实客观表现,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 民间剪纸的创造者把剪纸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古图腾的崇拜,是民间剪纸表达的主要内容。而表现这些充满民俗、信仰、哲学的主题,只能从主观出发去想象,这就使剪纸的形象随心所欲,而描绘内心物象离不开夸张的艺术语言。 民间剪纸造型的夸张,是对繁杂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不是对自然客观的描摹。因此,剪纸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这是由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源于充实丰富的人生生活。同时,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也是民间剪纸造型的基础。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复杂为单纯进行艺术再创造即是民间剪纸的夸张。夸张是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的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在很多民间剪纸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几乎只能看到眼睛,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眼睛最能传神,所以创造者对人的眼睛进行了夸张的处理。 窗花
锯齿式剪纸 民间剪纸的夸张,在为体现物象特征的同时,也要求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并在装饰美的效果中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想、愿望等精神追求。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确、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纹饰,以达到完美的装饰性目的。求美的意愿也成为夸张的内容之一。表现人物时,将人物的衣服上缀满花朵;描绘动物时,将动物身上的毛皮夸张成漩涡状,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图案,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变得通透,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锯齿形和月牙形是民间剪纸常用的装饰纹样。 民间剪纸的创作过程,是通过夸张的手法经过现实生活的“真”,向艺术的“美”演化、深化的过程,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心理和对美的追求、体现的过程。处于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再经过长期的实践,创作者深谙剪纸的规律,将平衡、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自由组合,构成美妙的动律和节奏,增添了情趣,丰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编辑本段刀法运用
“锯齿”是作者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纸和刀的切割移动而自然产生的,它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的变比,结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现它的质感、量感、结构等。 刻植物时,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它的花果,坚硬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树的叶子和茎的针刺、毛绒。刻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硬实的鬃毛,圆实半弧形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禽鸟、鱼虫的羽毛和鳞。 刻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硬实的鬃毛,圆实半弧形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禽鸟、鱼虫的羽毛和鳞。 刻人物时,用跳动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活动的眉毛,胡子,头发,用修长丰润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小孩丰满的肌肤。“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个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窗花
“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个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使得层次更加分明和富有变化。 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从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剪纸技法中的锯齿和月牙儿的萌芽出现,经过于百年的历史演变,一直延续至今,巳成为一种装饰图案的规律被人们所喜爱和运用。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千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剪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
编辑本段立春与窗花
窗花
窗花,与立春关系密切,是自古以来人们迎春的方式。今年立春已过,您家,贴窗花了吗?为了迎春,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北方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窗花。 窗花是有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民间剪纸艺术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窗花的剪刻形式一是单色剪刻,多用于大红纸剪纸,应用地区较广。二是套色剪纸,一股用于宫廷、商铺子的大窗或厅堂和门面的窗户。三是浮雕剪纸,流行于甘肃、青海一带,它将剪刻与纸叠工艺融为一体,风格别具。四是彩色窗花,又有染色和衬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丰宁、蔚县所出最为出名。先刻后染,色泽明艳,光影效果极佳。衬色窗花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著名,用金箔纸和锡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背衬各色彩纸,金碧辉煌、富丽典雅。这种做法叫做“铜衬料”。山东的窗花多直条,适合该地直棂窗;西北的窗花用“十”字将完整的剪纸分成四大块。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窗花多为阳剪,以求得较多镂空的面积。窗花的外轮廓和窗架之间要求舒密有致、构图格局均衡。为追求清新、亮堂、明快的室内装饰效果,窗花剪刻多用细线造型,达到镂空玲珑的视觉效果。 窗花,与立春有着密切关系,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牧羊、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编辑本段相关歌曲
山西民歌·剪窗花 银剪剪嚓嚓嚓, 窗花
巧手手呀剪窗花, 莫看女儿不大大, 你说剪啥就剪啥。 啊儿哟, 祖祖辈辈多少年, 开许多少愁圪瘩。 不管风雪有多大, 窗棂棂上照样开红花。 银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呀剪窗花。 奶奶她喜呀妈妈夸, 女儿就像画中画。 啊呀哟, 一扇一扇红窗花, 映出一代好年华。 老辈的嘱咐女儿的爱, 红红火暖暖千家,暖千家。
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分为“南北风格”,南方以“精致”为美,其特点是玲珑剔透;北方以朴实生动为美,其特点是天真浑厚。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无论题材、表现手法、剪刻技艺都是剪刻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窗花兼职已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但由于他们最初源于民间喜庆或民俗活动中的剪贴画,且多贴于农村窗户的白纸上而被称为“窗花”。窗花对每个人来讲,是一个能引起许多流连和情感的美妙称谓。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春节,这一天,贴窗花装饰居室环境成为我国春节喜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窗花的剪刻形势一是单色剪刻,多用于大红纸剪纸,应用地区较广。二是套色剪纸,一股用于宫廷、商铺子的大窗或厅堂和门面的窗户。三是浮雕剪纸,流行于甘肃、青海一带,它将剪刻与纸叠工艺融为一体,风格别具。四是彩色窗花,彩色窗花又有染色和衬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丰宁、蔚县所出最为出名。先刻后染,色泽明艳,光影效果极佳。衬色窗花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著名,用金箔纸和锡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背衬各色彩纸,金碧辉煌、富丽典雅。这种做法叫做“铜衬料”。
历史
窗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朝、元朝逐渐流传,逐渐成形。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剪纸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特征
线条
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 ”。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构图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势。
形象
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色彩
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刀法
要“稳、准、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 如果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这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样式
窗花都选用适合纹样,山东的窗花多直条式,是适合该地直棂窗而形成的;西北的窗花逢中用“十”字将完整的剪纸分成四大块,也是适合该地窗户中心有一个十字格而形成的。湖南的窗花有固定的组合形式,一般是中心贴双喜团花,四角贴蝴蝶角花,团花两旁再配一对喜烛和花篮、盘花。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窗花多为阳剪,以求得较多镂空的面积。窗花的外轮廓和窗架之间要求舒密有致、构图格局均衡,除装饰美好的因素外,还能起到防寒和透风流通的实用作用。为追求清新、亮堂、明快的室内装饰效果,窗花剪刻多用细线造型,达到镂空玲珑的视觉效果。
题材
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举凡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常以“吉祥喜庆”、“丰年求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连年有余”、“贵花祥鸟”等为主体。“龙凤成祥”永远是民间艺术的主题,龙凤造型优美,刻画细致、准确的表达了人们祈福求祥的心理。窗花的表现题材也有故事、人物、戏曲、习俗等,多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北方农村,常见的有三国戏、水浒戏、西游戏、民间故事以及地方戏的人物造型和戏曲情节。就连民间故事“老鼠娶亲”也成为窗花表现的题材。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数量最大。窗花的民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是窗花表现最多的主题,体现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流传在江南地区的窗花样式可以看出,窗花比其他剪纸样式更能代表剪纸的艺术语言。窗花剪纸的工艺特征已超越了民俗活动单纯的装饰功能,从而改变了剪纸单一形态的发展格局。如甘肃的浮雕窗花剪纸,运用纸扎的工艺;河北的染色窗花借鉴了民间彩绘;南通的丝织品窗花把纸与纺织品有机结合在一起。窗花剪纸作为节日的一种民俗活动的内容,不仅美化了民居环境,更重要的是成为人们审美交流的对象。
构图方法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加上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即将物体和景象由三维空间立体形象变为二维空间平面形象,通过对表现素材进行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使画面重点突出、黑白关系虚实相衬,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用平面的眼光表现世界的物象,决定了剪纸表现的平面化特征,即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于一个特定形制的可视平面内。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极度的随心所欲。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为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空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这种借助静态的平面化能表现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并通过动态的思维,连续的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间剪纸就是利用纸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驰骋,变不可能为可能,把三维世界简化成二维空间。无限远的空间,无限复杂的形体都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上,扁平的轮廓成了剪纸的造型基础。因此,民间剪纸的独特表现力就是在彻底的二维空间观念基础上实现的。剪纸创造者发挥了其至真至纯的艺术天性,打破客观世界的束缚,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表现其心中的艺术客体。
民间剪纸的这种构图思维不受生活惯例、题材内容的局限,将若干形象创造性的组织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种平面化取物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剪纸的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求全的心理是所有这些的根本,在民间剪纸中,被剪的物体前景、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物象之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物象,从而呈现出较强的装饰风格。出于质朴的求全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定式,创作者更是打破实现的障碍,运用表里统一的手法,全面地表现物象。对于剪纸而言,现实的物象背面、顶面、底面或内部虽然是看不见的,但是它是存在内心感悟的,看不见的是合理的,但不剪出来却是不合理的。
另外,民间剪纸的构架和表现不是某一固定视点静态视觉形象的模拟或再现,而是把感性和理性充分综合的动态辩证。中国民间美术在透视上不追求纵深感,而有着“看得多、看得全”的审美辨识。民间剪纸同样体现出这种审美观念,在二维的空间内体现事物的全貌。
采用散点透视的剪纸作品
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完全摒弃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概念,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彻底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画面。同时,民间剪纸也具有一种散点式的构图方法,即将不同素材各自独立,互不交叉,甚至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透视点,而作者又能将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这在现实中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纸中也自然的合理起来。
民间剪纸不受自然物象固有形的束缚,不以外表的模拟为满足,把所有的物象在平面上表现。同时为追求造型的完整性、全面性,又将不同空间、时间中的不同景物进行描绘,充分体现了创造者的绝妙匠心以及求全的审美愿望。
造型手段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因此夸张和变形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夸张变形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殷商青铜器的图形纹样,还是秦汉的石刻艺术,都是以艺术夸张之美来显示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剪纸作为原始艺术的直接承载体,在夸张变形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民间剪纸的表现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大多反映劳动人民身边的生活、事物,但它并非只是对其作品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简单、直观的模拟,而是超越现实客观表现,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
民间剪纸的创造者把剪纸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古图腾的崇拜,是民间剪纸表达的主要内容。而表现这些充满民俗、信仰、哲学的主题,只能从主观出发去想象,这就使剪纸的形象随心所欲,而描绘内心物象离不开夸张的艺术语言。
民间剪纸造型的夸张,是对繁杂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不是对自然客观的描摹。因此,剪纸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这是由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源于充实丰富的人生生活。同时,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也是民间剪纸造型的基础。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复杂为单纯进行艺术再创造即是民间剪纸的夸张。夸张是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的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在很多民间剪纸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几乎只能看到眼睛,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眼睛最能传神,所以创造者对人的眼睛进行了夸张的处理。
锯齿式剪纸 民间剪纸的夸张,在为体现物象特征的同时,也要求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并在装饰美的效果中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想、愿望等精神追求。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确、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纹饰,以达到完美的装饰性目的。求美的意愿也成为夸张的内容之一。表现人物时,将人物的衣服上缀满花朵;描绘动物时,将动物身上的毛皮夸张成漩涡状,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图案,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变得通透,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锯齿形和月牙形是民间剪纸常用的装饰纹样。
民间剪纸的创作过程,是通过夸张的手法经过现实生活的“真”,向艺术的“美”演化、深化的过程,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心理和对美的追求、体现的过程。处于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再经过长期的实践,创作者深谙剪纸的规律,将平衡、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自由组合,构成美妙的动律和节奏,增添了情趣,丰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刀法运用
“锯齿”是作者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纸和刀的切割移动而自然产生的,它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的变比,结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现它的质感、量感、结构等。
刻植物时,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它的花果,坚硬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树的叶子和茎的针刺、毛绒。刻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硬实的鬃毛,圆实半弧形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禽鸟、鱼虫的羽毛和鳞。
刻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硬实的鬃毛,圆实半弧形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禽鸟、鱼虫的羽毛和鳞。
刻人物时,用跳动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活动的眉毛,胡子,头发,用修长丰润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小孩丰满的肌肤。“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个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个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使得层次更加分明和富有变化。 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从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剪纸技法中的锯齿和月牙儿的萌芽出现,经过于百年的历史演变,一直延续至今,巳成为一种装饰图案的规律被人们所喜爱和运用。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千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剪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
立春与窗花
窗花,与立春关系密切,是自古以来人们迎春的方式。今年立春已过,您家,贴窗花了吗?为了迎春,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北方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窗花。
窗花是有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民间剪纸艺术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窗花的剪刻形式一是单色剪刻,多用于大红纸剪纸,应用地区较广。二是套色剪纸,一股用于宫廷、商铺子的大窗或厅堂和门面的窗户。三是浮雕剪纸,流行于甘肃、青海一带,它将剪刻与纸叠工艺融为一体,风格别具。四是彩色窗花,又有染色和衬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丰宁、蔚县所出最为出名。先刻后染,色泽明艳,光影效果极佳。衬色窗花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著名,用金箔纸和锡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背衬各色彩纸,金碧辉煌、富丽典雅。这种做法叫做“铜衬料”。山东的窗花多直条,适合该地直棂窗;西北的窗花用“十”字将完整的剪纸分成四大块。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窗花多为阳剪,以求得较多镂空的面积。窗花的外轮廓和窗架之间要求舒密有致、构图格局均衡。为追求清新、亮堂、明快的室内装饰效果,窗花剪刻多用细线造型,达到镂空玲珑的视觉效果。
窗花,与立春有着密切关系,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牧羊、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分为“南北风格”,南方以“精致”为美,其特点是玲珑剔透;北方以朴实生动为美,其特点是天真浑厚。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无论题材、表现手法、剪刻技艺都是剪刻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窗花兼职已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但由于他们最初源于民间喜庆或民俗活动中的剪贴画,且多贴于农村窗户的白纸上而被称为“窗花”。窗花对每个人来讲,是一个能引起许多流连和情感的美妙称谓。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春节,这一天,贴窗花装饰居室环境成为我国春节喜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窗花的剪刻形势一是单色剪刻,多用于大红纸剪纸,应用地区较广。二是套色剪纸,一股用于宫廷、商铺子的大窗或厅堂和门面的窗户。三是浮雕剪纸,流行于甘肃、青海一带,它将剪刻与纸叠工艺融为一体,风格别具。四是彩色窗花,彩色窗花又有染色和衬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丰宁、蔚县所出最为出名。先刻后染,色泽明艳,光影效果极佳。衬色窗花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著名,用金箔纸和锡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背衬各色彩纸,金碧辉煌、富丽典雅。这种做法叫做“铜衬料”。
历史
窗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朝、元朝逐渐流传,逐渐成形。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剪纸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特征
线条
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 ”。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构图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势。
形象
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色彩
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刀法
要“稳、准、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 如果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这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样式
窗花都选用适合纹样,山东的窗花多直条式,是适合该地直棂窗而形成的;西北的窗花逢中用“十”字将完整的剪纸分成四大块,也是适合该地窗户中心有一个十字格而形成的。湖南的窗花有固定的组合形式,一般是中心贴双喜团花,四角贴蝴蝶角花,团花两旁再配一对喜烛和花篮、盘花。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窗花多为阳剪,以求得较多镂空的面积。窗花的外轮廓和窗架之间要求舒密有致、构图格局均衡,除装饰美好的因素外,还能起到防寒和透风流通的实用作用。为追求清新、亮堂、明快的室内装饰效果,窗花剪刻多用细线造型,达到镂空玲珑的视觉效果。
题材
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举凡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常以“吉祥喜庆”、“丰年求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连年有余”、“贵花祥鸟”等为主体。“龙凤成祥”永远是民间艺术的主题,龙凤造型优美,刻画细致、准确的表达了人们祈福求祥的心理。窗花的表现题材也有故事、人物、戏曲、习俗等,多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北方农村,常见的有三国戏、水浒戏、西游戏、民间故事以及地方戏的人物造型和戏曲情节。就连民间故事“老鼠娶亲”也成为窗花表现的题材。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数量最大。窗花的民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是窗花表现最多的主题,体现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流传在江南地区的窗花样式可以看出,窗花比其他剪纸样式更能代表剪纸的艺术语言。窗花剪纸的工艺特征已超越了民俗活动单纯的装饰功能,从而改变了剪纸单一形态的发展格局。如甘肃的浮雕窗花剪纸,运用纸扎的工艺;河北的染色窗花借鉴了民间彩绘;南通的丝织品窗花把纸与纺织品有机结合在一起。窗花剪纸作为节日的一种民俗活动的内容,不仅美化了民居环境,更重要的是成为人们审美交流的对象。
构图方法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加上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即将物体和景象由三维空间立体形象变为二维空间平面形象,通过对表现素材进行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使画面重点突出、黑白关系虚实相衬,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用平面的眼光表现世界的物象,决定了剪纸表现的平面化特征,即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于一个特定形制的可视平面内。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极度的随心所欲。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为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空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这种借助静态的平面化能表现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并通过动态的思维,连续的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间剪纸就是利用纸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驰骋,变不可能为可能,把三维世界简化成二维空间。无限远的空间,无限复杂的形体都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上,扁平的轮廓成了剪纸的造型基础。因此,民间剪纸的独特表现力就是在彻底的二维空间观念基础上实现的。剪纸创造者发挥了其至真至纯的艺术天性,打破客观世界的束缚,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表现其心中的艺术客体。
民间剪纸的这种构图思维不受生活惯例、题材内容的局限,将若干形象创造性的组织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种平面化取物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剪纸的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求全的心理是所有这些的根本,在民间剪纸中,被剪的物体前景、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物象之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物象,从而呈现出较强的装饰风格。出于质朴的求全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定式,创作者更是打破实现的障碍,运用表里统一的手法,全面地表现物象。对于剪纸而言,现实的物象背面、顶面、底面或内部虽然是看不见的,但是它是存在内心感悟的,看不见的是合理的,但不剪出来却是不合理的。
另外,民间剪纸的构架和表现不是某一固定视点静态视觉形象的模拟或再现,而是把感性和理性充分综合的动态辩证。中国民间美术在透视上不追求纵深感,而有着“看得多、看得全”的审美辨识。民间剪纸同样体现出这种审美观念,在二维的空间内体现事物的全貌。
采用散点透视的剪纸作品
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完全摒弃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概念,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彻底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画面。同时,民间剪纸也具有一种散点式的构图方法,即将不同素材各自独立,互不交叉,甚至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透视点,而作者又能将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这在现实中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纸中也自然的合理起来。
民间剪纸不受自然物象固有形的束缚,不以外表的模拟为满足,把所有的物象在平面上表现。同时为追求造型的完整性、全面性,又将不同空间、时间中的不同景物进行描绘,充分体现了创造者的绝妙匠心以及求全的审美愿望。
造型手段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因此夸张和变形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夸张变形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殷商青铜器的图形纹样,还是秦汉的石刻艺术,都是以艺术夸张之美来显示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剪纸作为原始艺术的直接承载体,在夸张变形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民间剪纸的表现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大多反映劳动人民身边的生活、事物,但它并非只是对其作品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简单、直观的模拟,而是超越现实客观表现,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
民间剪纸的创造者把剪纸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古图腾的崇拜,是民间剪纸表达的主要内容。而表现这些充满民俗、信仰、哲学的主题,只能从主观出发去想象,这就使剪纸的形象随心所欲,而描绘内心物象离不开夸张的艺术语言。
民间剪纸造型的夸张,是对繁杂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不是对自然客观的描摹。因此,剪纸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这是由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源于充实丰富的人生生活。同时,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也是民间剪纸造型的基础。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复杂为单纯进行艺术再创造即是民间剪纸的夸张。夸张是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的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在很多民间剪纸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几乎只能看到眼睛,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眼睛最能传神,所以创造者对人的眼睛进行了夸张的处理。
锯齿式剪纸 民间剪纸的夸张,在为体现物象特征的同时,也要求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并在装饰美的效果中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想、愿望等精神追求。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确、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纹饰,以达到完美的装饰性目的。求美的意愿也成为夸张的内容之一。表现人物时,将人物的衣服上缀满花朵;描绘动物时,将动物身上的毛皮夸张成漩涡状,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图案,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变得通透,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锯齿形和月牙形是民间剪纸常用的装饰纹样。
民间剪纸的创作过程,是通过夸张的手法经过现实生活的“真”,向艺术的“美”演化、深化的过程,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心理和对美的追求、体现的过程。处于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再经过长期的实践,创作者深谙剪纸的规律,将平衡、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自由组合,构成美妙的动律和节奏,增添了情趣,丰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刀法运用
“锯齿”是作者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纸和刀的切割移动而自然产生的,它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的变比,结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现它的质感、量感、结构等。
刻植物时,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它的花果,坚硬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树的叶子和茎的针刺、毛绒。刻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硬实的鬃毛,圆实半弧形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禽鸟、鱼虫的羽毛和鳞。
刻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硬实的鬃毛,圆实半弧形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禽鸟、鱼虫的羽毛和鳞。
刻人物时,用跳动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活动的眉毛,胡子,头发,用修长丰润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小孩丰满的肌肤。“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个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个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使得层次更加分明和富有变化。 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从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剪纸技法中的锯齿和月牙儿的萌芽出现,经过于百年的历史演变,一直延续至今,巳成为一种装饰图案的规律被人们所喜爱和运用。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千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剪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
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分为“南北风格”,南方以“精致”为美,其特点是玲珑剔透;北方以朴实生动为美,其特点是天真浑厚。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无论题材、表现手法、剪刻技艺都是剪刻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窗花兼职已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但由于他们最初源于民间喜庆或民俗活动中的剪贴画,且多贴于农村窗户的白纸上而被称为“窗花”。窗花对每个人来讲,是一个能引起许多流连和情感的美妙称谓。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春节,这一天,贴窗花装饰居室环境成为我国春节喜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窗花的剪刻形势一是单色剪刻,多用于大红纸剪纸,应用地区较广。二是套色剪纸,一股用于宫廷、商铺子的大窗或厅堂和门面的窗户。三是浮雕剪纸,流行于甘肃、青海一带,它将剪刻与纸叠工艺融为一体,风格别具。四是彩色窗花,彩色窗花又有染色和衬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丰宁、蔚县所出最为出名。先刻后染,色泽明艳,光影效果极佳。衬色窗花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著名,用金箔纸和锡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背衬各色彩纸,金碧辉煌、富丽典雅。这种做法叫做“铜衬料”。
历史
窗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朝、元朝逐渐流传,逐渐成形。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剪纸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特征
线条
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 ”。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构图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势。
形象
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色彩
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刀法
要“稳、准、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 如果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这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样式
窗花都选用适合纹样,山东的窗花多直条式,是适合该地直棂窗而形成的;西北的窗花逢中用“十”字将完整的剪纸分成四大块,也是适合该地窗户中心有一个十字格而形成的。湖南的窗花有固定的组合形式,一般是中心贴双喜团花,四角贴蝴蝶角花,团花两旁再配一对喜烛和花篮、盘花。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窗花多为阳剪,以求得较多镂空的面积。窗花的外轮廓和窗架之间要求舒密有致、构图格局均衡,除装饰美好的因素外,还能起到防寒和透风流通的实用作用。为追求清新、亮堂、明快的室内装饰效果,窗花剪刻多用细线造型,达到镂空玲珑的视觉效果。
题材
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举凡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常以“吉祥喜庆”、“丰年求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连年有余”、“贵花祥鸟”等为主体。“龙凤成祥”永远是民间艺术的主题,龙凤造型优美,刻画细致、准确的表达了人们祈福求祥的心理。窗花的表现题材也有故事、人物、戏曲、习俗等,多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北方农村,常见的有三国戏、水浒戏、西游戏、民间故事以及地方戏的人物造型和戏曲情节。就连民间故事“老鼠娶亲”也成为窗花表现的题材。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数量最大。窗花的民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是窗花表现最多的主题,体现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流传在江南地区的窗花样式可以看出,窗花比其他剪纸样式更能代表剪纸的艺术语言。窗花剪纸的工艺特征已超越了民俗活动单纯的装饰功能,从而改变了剪纸单一形态的发展格局。如甘肃的浮雕窗花剪纸,运用纸扎的工艺;河北的染色窗花借鉴了民间彩绘;南通的丝织品窗花把纸与纺织品有机结合在一起。窗花剪纸作为节日的一种民俗活动的内容,不仅美化了民居环境,更重要的是成为人们审美交流的对象。
构图方法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加上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即将物体和景象由三维空间立体形象变为二维空间平面形象,通过对表现素材进行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