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数量全国第二位 青岛品牌之都-一个值得全国人民都去的好地方
目前,青岛拥有2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36件中国驰名商标、68个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总数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中国名牌数量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位。
在青岛城市发展的百年历史上,城市和品牌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映生辉;随着青岛城市品牌形象不断提升,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使得青岛企业品牌获得了巨大溢价和增值,而企业品牌的发展又为青岛城市品牌增加了丰富内涵。
青岛的历史,在一定层面上也是品牌的历史。
第19届青岛啤酒节是8月30日晚上落幕的。
9月1日上午,CBN记者在入住的酒店大堂发现,新入住客人的房价竟然比数天前记者入住时低了近三成。
大堂服务员告诉CBN记者,随着啤酒节的落幕,入住客人明显减少,与此前需要提前预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酒店开始出现空房。
在啤酒节之后,记者入住的酒店门前停了几辆出租车,他们开始“趴活”。而在啤酒节期间,出租车司机选起了客人。
作为一个节庆活动,啤酒节竟然能够影响到一座城市的运行。而节日期间聚集了巨大的客流和商机,对青岛市的经济贡献超过了两个“黄金周”。
“什么是品牌?啤酒节就是青岛一个重要的品牌。这个品牌今后还将赋予更多的内涵。”青岛市经贸委副主任、经济运行局局长宋继宽告诉CBN记者。
正是有了青岛啤酒这一品牌,才使得青岛啤酒节具备了“物质基础”。也正是有了青岛啤酒、海尔、海信、青岛港这些知名品牌,才成就了青岛这个品牌城市。
青岛啤酒:青岛乃至全国的名片
青岛啤酒无疑是青岛啤酒节最大的赢家。说到青岛啤酒节,谁都会想到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集团董事长金志国告诉CBN记者,啤酒节每年给青岛啤酒带来的效应相当于投放3000万到5000万元广告产生的效果。
步入位于青岛市文登路56号的青岛啤酒厂,首先看到的是一座“100”字样的雕塑。它默默地提醒着每一位到访者,青岛啤酒在2003年就度过了自己的百岁生日。
1903年,德国《酿造者及酒花报刊》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据青岛(中国)《德亚了望》报道:青岛的啤酒消费者将听到,我们又有了一个新进展,这就是在青岛从无到有,酿制好的啤酒。因为,这里有很好的泉水。”
就是在该年,德国商人在青岛建立了日耳曼啤酒青岛股份公司,成为今日青岛啤酒的前身。
1906年,诞生仅两年的青岛啤酒远赴欧洲,参加德国慕尼黑国际啤酒博览会并一举获得金奖。
尽管青岛啤酒是由洋人一手创建的,但根植于中国大地上的青岛啤酒还是让一贯仇洋的慈禧太后颇为得意。她不仅将青岛啤酒作为赐品赏赐官员,更将获得金奖的消息诏告天下,以“尽显大清国威”。
叙述这段历史,意在说明,在那个年代,青岛啤酒已经具有了“名片”的意味。
“国家经济的空前强大,离不开一批叱咤国际舞台的企业的支撑,离不开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品牌的支撑。可以说青岛啤酒完整地走过并见证了新中国60年的奋进历程。”
金志国这样告诉CBN记者。
建国后,青岛啤酒第一仗是种啤酒花。
1950年,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运往中国的一切货物实施许可证管制办法,甚至禁止美国船只开往中国。被誉为“啤酒之魂”的啤酒花是酿造啤酒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料,而当时这些原料一直依赖进口,经济封锁和禁运导致原料供应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而且价格也很高。
就在该年,青岛啤酒厂在当地李村试种了32亩啤酒花,获得成功,中国土地上种出来的啤酒花和欧洲、美洲土地上种出来的啤酒花相比毫不逊色,青啤的这项创举结束了啤酒花全部靠外地供应的历史,当年啤酒产量大增,达到4077吨。
1964年,中国叫响了一些至今耳熟能详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的高潮,仅在2月份就诞生了“工业学大庆”和“农业学大寨”的口号。1963年,已经有雄厚基础的青岛啤酒在全国评酒会上荣获金奖,当时的轻工业部注意到青岛啤酒不仅质量好,而且消耗低、成本低,便决定在1964年的唐山会议上提出“啤酒行业学青岛”的口号。
但青岛啤酒在当时毕竟是一个“奢侈品”,也不具有“政治意义”,所以,它也无法上升到更高的高度。但它对整体国民经济的贡献,却不可小视。
新中国建立后的很长时间里,国家的基础建设亟须大量的外汇,而仅青岛啤酒批量出口赚取的外汇,竟然占到了全国出口创汇的2%。
1967年,国家计委和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发文,批准青岛啤酒厂出口啤酒的增产措施,使年产量由1.9万吨增至2.6万吨,产品主要用于出口,青岛啤酒从此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等等,一切都被纳入到国家统一计划体系之下。
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啤酒工业已经迅速崛起,啤酒市场竞争已初显端倪,但青岛啤酒由于产量低、出口量大,担心如果进行广告宣传会无货可供失去信誉,因此在1980年至1989年的10年间,青岛啤酒基本没有开展广告宣传。
青岛啤酒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3%,下滑到3%左右。
1993年是青啤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不仅因为这一年是青岛啤酒的90年大寿,更因为这一年青啤抓住了一次改革开放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完成股份制改造,成功在香港、上海两地上市。
国家的改革开放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为青岛啤酒提供了上市的机遇。当时中央要选择几家国有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目的就是为了搞活企业。国务院最终选择了9家国有企业,包括上海石化、北京人民印刷、天津渤海化工、江苏仪征化纤、昆明机床、马鞍山钢铁、东方电机和青岛啤酒,这些企业当时都是当地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
1993年7月15日青啤公司H股股票在香港上市,成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8月27日,青啤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一晃又是10年。2003年8月15日,青岛啤酒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在百年庆典时,青啤人用数字100做了一个纪念雕塑,把“1”放在上面像一个箭头一样,预示着新的100年还要再发展,而“00”表示的是新百年的青啤归零,从此100岁的青啤又变回到了1岁
海尔:“新势力”的代表
如果说,青岛啤酒作为一个百年品牌,更多代表的是青岛的“历史”,那么上个世纪80年代崛起的海尔则是“新势力”的代表。
创业于1984年、成长于改革开放中的海尔集团,现在已发展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品牌价值803亿元,连续7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去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利润增幅超过销售收入增幅的两倍。2009年,海尔持续保持健康发展。2009年1-6月份,海尔集团收入增长与去年持平,利润大幅增长,预计全年利润增幅将达到20%左右。
海尔的创业史,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电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中国市场走向全球市场的一个缩影。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担任了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厂长。青岛电冰箱总厂是一个集体小厂,当时亏空147万元。这在当时,对一个小厂里说,可以说是生死存亡之际。
那一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市场需求迅速上升。
在这种形势下,海尔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电冰箱生产技术、设备、标准。张瑞敏在中国企业里最早提出并制定了名牌战略,确定了“起步晚、起点高”的原则。
引进先进的技术后,张瑞敏狠抓内部管理,使工厂走上了正轨,1984年制定的“不准在车间大小便”等“13条”管理规定,是这一阶段艰难起步的真实写照。而张瑞敏1985年砸毁76台质量不合格冰箱的“砸冰箱”事件,则是他狠抓质量创名牌的标志性事件。
1985年12月的一天,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反映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带领管理人员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的400多台冰箱中有76台不合格。张瑞敏随即召集全体员工到仓库开现场会,问大家怎么办?
其实,张瑞敏早就主意已定:砸掉它们!张瑞敏宣布,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
“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只能干合格的产品,只能干完全符合标准的产品。不是说通过‘砸冰箱’产品就没有问题了,而通过‘砸冰箱’树立一种质量观念,以后企业再推行质量管理,大家很容易接受高质量标准和要求。”张瑞敏日前告诉CBN记者。
海尔的名牌战略很快在市场上收获了成果:1988年海尔获得了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国优金牌;1990年获得了中国冰箱行业第一枚国家质量管理奖金马奖;1991年入选首届“中国十大驰名商标”;这标志着海尔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逐步成长为国内著名的企业和驰名的品牌。
“从品牌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一开始就确定要创品牌。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品牌,只能给别人打工,在价值链当中只能在最低端,企业也可以生产,但是不可能真正的发展。一个国家没有品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有很大的问题。所以品牌对一个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张瑞敏日前告诉CBN记者。
上个世纪90年代期间,是海尔规模扩张迅速发展的阶段。张瑞敏带领海尔迅速扩张,并从“市场创新”层面上升到了“管理创新”高度。
1991年,海尔集团成立,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1992年5月,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要求改革开放“胆子要再大一点,步子要再快一点”。
张瑞敏抓住机遇,在青岛东部建立了海尔工业园。海尔集团在随后几年迅速扩张,先后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并通过移植海尔管理使其盈利、发展。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规模得到空前扩张。
同时,上个世纪90年代末至今,也是海尔开拓国际市场、创全球化品牌的阶段。张瑞敏带领海尔“走出去”,从“中国品牌”发展为“全球化品牌”。
目前,海尔已初步搭建了一个“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全球化运作的网络,在美洲、欧洲、南亚、中东非、亚太、东盟的六大海外区,建立了“三位一体”(即当地化设计、当地化生产、当地化销售)的基本架构,基本实现了全球化的战略布局。
张瑞敏设计的“三步走”战略,也就是走出去——出国创牌;走进去——成为本土化企业;走上去——成为当地的世界名牌,现在正在进入“走上去”阶段。
现在,“海尔”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名牌,但与共和国同龄的张瑞敏还有着“梦想”。
他告诉CBN记者:“我的梦想就是海尔一定要成为一个世界名牌,而且希望它将来不仅仅是能生产一流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这才是我真正梦寐以求的。”
走向大品牌
青岛成为品牌城市,政府无疑是重要推手。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艾丰在上月于青岛举办的中国品牌节上说:青岛是全国最早提出“打造品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的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重视和积极推进“品牌兴市”的战略,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今天他们的品牌战略已经从经济领域逐步渗透到党政机关以及社会诸多领域,实现了“点、线、面”的全面发展。不仅优化了城市发展的软环境,提升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更好地落实了“执政为民”的思想,推动了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的跨越。
青岛市副市长吴经建告诉CBN记者,青岛成为公认的“品牌”之都,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两句话:“政府的领导认识早”、“一以贯之”。
他说,青岛市政府的领导早就发现像青岛这样资源匮乏的城市,必须寻找自己城市特色的战略化思维,品牌就是我们挖掘城市特色战略资源的
一个最优选择。另外,我们确立了品牌发展战略之后,一直把发展品牌作为城市发展中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来没有改变过。
据吴经建介绍,在品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号召每个企业都要把目标放在创品牌上。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建立争创名牌的激励机制,表彰奖励创国家奖项的企业和有功人员。2005年以来,市政府用于这些奖项的支出就达1.8亿元。
青岛市政府开始有创牌意识,应该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青岛市经贸委副主任宋纪宽介绍说,当时市场的供求关系是供小于求,只要有东西就不愁卖。从那时起,政府就感觉,随着改革开放,物资会逐步丰富,必然形成供大于求,到时比的不是产品的数量,而是质量,政府为了让企业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个“创金花”活动。
青岛“金花”其实就是青岛名牌的前身。其内涵就是,在产品销售没问题的情况下,要重视质量。
“当时我们搞了规划,列了37个产品,作为青岛培育的重点产品。当时资源还掌握在政府手里。像技改,政府是有资金来支持他们的。像生产资料是比较缺乏的,比如水、电、煤、钢材,政府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向那些产品倾斜。”宋继宽告诉CBN记者。
现在,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继一批制造业产品名牌之后,一批商业名牌、服务业名牌、交通运输业名牌,乃至政府机关名牌和社区名牌,已呈“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青岛也正沿着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再到世界级品牌城市的道路发展。
青岛新生活家居饰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7月.是一家从事家用纺织品研发、销售的专业公司。拥有“月荷”商标所有权,另外有两个商标正在申请中。 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建立起了高效、务实、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两个专业团队。在国内市场,“月荷”定位中高档,是家居饰品的开拓者,在行业中有着较强的影响力,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青岛新生活家居饰品有限公司是青岛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是首批青岛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是青岛市助你创业行动示范基地.月荷牌家居用纺织品荣获青岛市消费者放心满意产品。2005年以前,由于外贸经营权的限制,国际市场主要以代理出口为主,自2005年开始,逐步自营出口。目前虽然面临严峻的经营形势,但公司全体员工知难而上,向管理要效益,向内部挖潜要效益,向创新要效益,向优质服务要效益,出口业务不但没有下滑,反而稳步增长,预计2008年可达到600万美元,产品远销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等欧美及亚洲地区。
企业地址 青岛山东路金孚大厦B座19楼
邮政编码 266071 邮 箱
咨询电话 传 真
先要看你选择什么样的装修风格:是想要一个具有个性化的居家环境,还是想要一个温馨,和谐的居家环境。如果你是选择前者,具有独特的个性,那么色调的搭配,只要不太夸张,自己愿意且满意的色彩,随便搭配。宜家IKEA ,好百年Hoba ,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 ,月星家居这些品牌知名度都还不错的, 买购10大品牌门户网上面的家具品牌名单介绍的更全一些,可以去参考了解下。
新生活家居
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