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对现代设计史的概念一片空白,那么史太浓会建议首先了解本期主人公——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故事,因为就现代设计的开篇而言,如果要找一个标志性设计人物作代表,非他莫属。
关于莫里斯我不希望一开始给他太多响当当的头衔,因为有些人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只能说在 19 世纪 70 年代的英国,成名的莫里斯不单纯只是一名设计师,也是一名画家、一名浪漫主义诗人与小说家,同时也是英国先驱。
所以评价一个人很多时候在于观察角度,好比我们上一期谈到的鲁迅先生,如果自身不是一名设计师的话,其实并不会过多关注他在平面设计界的建树。而莫里斯,如果从商业角度来看他还是一名成功企业家,所以还是回到史太浓之前说的一句话:优秀的人总会在各方面都潜藏着优秀。
收入百万的鲁迅,如何成为民国第一平面设计师?
只知道鲁迅姓周、弃医从文成为文学大家,却不知道鲁迅还是民国第一平面设计师?这位中国设计界的宝藏男人真是让我不停刷新认知。
大家也许会在史太浓以往的分享里看到很多关于莫里斯的若干事迹,但今天我们将更加聚焦更加全戚握举方面跟大家谈一谈这位传奇人物。
少年老成
威廉莫里斯 1834 年出生于英国的埃塞克斯郡(Essex),关于英国「郡」的概念可谓比较复杂,因为经常进行划分变高碧化,而且层级多,例如郡会划分为名誉郡、都市郡与非都市郡,而且王室跟政府的语境下又完全不同,我们用最简单的类比法来理解等同中国的一个地级市或者一个县即可。
△ 英国的埃塞克斯郡Essex
埃塞克斯郡位于英格兰东部,如今是一个工农业多元发展的城市,莫里斯的父亲是一名成功的股票经纪人,话说世界第一所证券交易所是 1602 年在荷兰成立的,而英国则于 1773 年在伦敦成立了自己的第一所交易所,所以股票交易在英国早已是个成熟行业,精明的父亲赚了很多财富,而且对于莫里斯的教育非常重视,据说莫里斯 4 岁就可以读沃尔特·司各特(Walter)的小说,但父亲不幸在莫里斯 14 岁后去世,给莫里斯留下了非常丰厚的遗产,起码在生活与教育上完全不需要担心。
从小莫里斯就热爱阅读,对艺术类的事物特别感兴趣,1851 年在水晶宫那场举世闻名的伦敦世界博览会 17 岁的莫里斯自然没有错过,根据历史的记录在参观期间莫里斯对工业化生产的产品的丑陋程度深感震惊,非常厌恶。
因为家境殷实而且喜好艺术,他童年时候已经对中世纪工艺精湛的产品比较了解,反观我们的 17 岁,仅仅是一名喜欢逃课调皮捣蛋的初三学生,而莫里斯虽然年纪小,但是在认识上与心智上已经颇为成熟,那次博览会后他就立志学习设计,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所以立大志这件事通常真的是大人物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 1851年的水晶宫内部
他首先在英国的马尔博罗学校(Marllborough School)学习建筑,随后考取牛津大学建筑系,他专注于古典主义研究,特别是古罗马与文艺复兴风格,那时候大家认为这种风格才是西方建筑的灵魂,所以在牛津初期莫里斯的精力就放在古典建筑的研究上。
转折点发生于接近毕业那一年,他开始读到了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951 年(与水晶宫同年)出版的《威尼斯的石头》,拉斯金何许人也?就要看大家有没有看史太浓之前的篇章了,拉斯金属于工艺美术运动的精神领袖与理论第一人,基本上谈莫里斯就离不开拉斯金,因为正是莫里斯随后的实践印证了他的理论,但年龄上两人相差 15 岁,后面两人「一文一武」掀起设计江湖的大思潮,但这是后话了。
△ 工艺美术运动理论领袖
莫里斯通过这本书对中世纪哥特风格产生了狂热喜爱,同时非常认同拉斯金在反对装饰艺术中采用工业制作手法的论述,此后他毕生都在进行对哥特风格及自然主义(向大自然学习)风格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所以拉斯金也属于莫里斯一位精神导师。
大学期间他曾经跟好朋友(也是日后的生意伙伴)爱德华·伯纳琼斯一起去法国考察哥特风格建筑,让他们眼界大开,而且也奠定了日后合作的情谊。毕业皮握之后的莫里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所专门从事哥特风格建筑的设计事务所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画家莫里斯
这份建筑事务所的工作莫里斯做了并不久,1857 年左右 25 岁的莫里斯认识了好朋友但丁·罗西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他是一名热衷探索与复兴中世纪风格绘画的画家,而且是个大帅哥,主张学习自然并且对哥特风格情有独钟,这些特点跟拉斯金及莫里斯本身的想法不谋而合,而且罗西蒂在 1848 年就跟约翰·米勒斯(John Everett Millais)及霍尔曼·杭特(William Holman Hunt)一起成立了著名的「拉斐尔前派兄弟会」(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
△ 大帅哥但丁·罗西蒂 Dante Gabriel Rossetti)
这个兄弟会听上去有点同乡会的感觉,历史上也经常译为「前拉斐尔派」,大家应该清楚拉斐尔是意大利著名画家,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而且是最年轻那一位,这个团队的名字所以用了「前拉斐尔」,是因为他们借此来反对米开朗基罗及拉斐尔时代之后那些在他们看来陷入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画家的,罗西蒂他们主张回归到 15 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那种画出大量细节、并运用强烈色彩的画风,所以他们的作品很多都「妖艳神秘,活色生香」,被当时社会视为一个反叛、前卫的艺术组织。
△ 拉斐尔前派作品《奥菲丽亚》
机械论是个哲学范畴的名词,前段时间看傅佩荣先生谈《易经》提到一个概念可以借用来方便大家理解,就是西方一度以来都是一种「机械宇宙观」,可以理解为他们觉得局部的拆卸是不影响整体的,而中国一直以来是种「机体宇宙观」,比方《道德经》一直主张大自然与人的密切关系,可以用一个典型例子说明两种观点的区别:一块黄金切开变成两块黄金,而一条狗切开是不会变成两条狗的。
这些都是题外话,话说就在 1857 年莫里斯就离开了建筑事务所,参加了罗西蒂这个团体,但其实「拉斐尔前派兄弟会」在 1854 年时几位创始人就因为理念不合分道扬镳,所以莫里斯加入时并非最初的结构了,而且历史上将正宗的拉斐尔前派定义为分解之前。
加入这个团体不久的莫里斯就与他的大学老友伯纳琼斯在伦敦的「红狮广场」开了一所画室,准备在画坛大干一场,这个情况说明年轻人总难免会折腾,很多时候 30 岁前就是一个寻找方向的探索期,人生的转折缤纷多彩,也正因为加入这个组织让莫里斯认识到自己后来的夫人,那就是当时绘画模特界知名的大美人——简·伯顿(Jane Burden),她的职业我们可以理解为如今参与摄影工作的平面模特。
△ 简·伯顿本人及莫里斯以简·伯顿为模特的画作《冈妮芙皇后》
莫里斯作为画家身份的这段时间并没有创作出惊世骇俗的作品,其中在后世最广为流传的就是《冈妮芙皇后》,此画的模特正是简·伯顿,所以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一段美好姻缘,正因为这段姻缘的出现改写了他的一生。
成家立室,红屋问世
h5>
1859 年 27 岁的莫里斯决定迎娶当时年仅 20 岁风华正茂的简·伯顿,初步拟定婚期之后就是采购各种家具用品了,建立新的家庭需要一个新的住宅,这方面的思想 100 多年前的英国跟咱们中国一模一样,然而问题开始出现了,就是以莫里斯的眼光,他走遍自己及相邻几个小镇都找不到自己认为合格的住宅及家具,原因是要么过于简陋要么十分繁琐,因为当时正值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风格就是繁琐雕饰的代名词。
想了几天后莫里斯灵机一动,自己就是学建筑与设计的,为何不自己动手设计与制作呢,于是他找到老友菲利普·韦伯(Philip Webb),跟其一起合作设计自己在伦敦郊区肯特郡的住宅,这个住宅后来红透半边天,因为它就叫「红屋」。
关于莫里斯这位友人韦伯就比较委屈了,因为多数人谈红屋时基本都忽略了他,其实他也是英国一名建筑设计师,父亲是牛津大学的博士,莫里斯第一份工作所在的建筑事务所的创立人叫乔治·埃德蒙·斯特里特(George Edmund Street),他首先招收了韦伯,而莫里斯相当于他的师弟,初期还负责指导莫里斯,根据历史记录的陈述,建设红屋时候韦伯相当于接受商业委托,而雇主就是莫里斯,毕竟莫里斯一直是个有钱人,同时两人在一起工作时候就建立了深厚情谊,所以后来他们一起成立了世界第一所综合设计公司。
△ 菲利普·韦伯 Philip Webb
不管如何,史太浓认同红屋的设计主张主要来自莫里斯,只是他必然也需要一位伙伴协助,这位伙伴为他解决的是很多建筑实用常识问题,莫里斯更像一个「导演」的角色,因为大家可以发现虽然莫里斯学习建筑出身,但其实后期他的作品都集中在家具、墙纸、地毯、挂毯及书籍为主,几乎没有再做建筑,当然最直接的一个证据就是红屋最初的设计图就是韦伯绘制的,莫里斯除了以自己的浪漫乌托邦式的理想去导演,参与更多的是室内用品与装饰设计。
△ 韦伯绘制的红屋设计图
现在我们来谈一谈这个知名住宅的设计,首先它完全摒弃了当时主流的对称布局,采用了非对称结构,重视居住功能的实现,比方莫里斯在跟韦伯探讨设计方案时候曾说到:「不要在屋内放置任何你不确定是否实用或者美观的东西。」另外就是红屋外墙完全没有表面粉饰,只采用单纯红砖,让建筑材料就是装饰本身,建筑结构完全裸露,只是在细节上采用了不少哥特元素,比方塔楼及尖拱入口,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在当时时髦维多利亚如此风行的场景中,莫里斯这个红屋让人大吃一惊之余眼前一亮,典雅美观的特点让周围的居民赞不绝口。
△ 红屋的内部结构图
除了建筑本身,莫里斯亲自动手设计了整栋建筑的室内及其所有用品,坦白说,写此文期间正值「武汉新型肺炎」肆虐的时候,我们都响应钟南山教授号召,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刚好老家宽阔,有自己的小庭院,所以这些日子除了写作,工作之余就会跟家人一起参与一些手工制作。比方做点玩具给小朋友玩或者制作一点传统的简易家居用品,手工制作的过程确实会给人很纯粹的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专注中的内心平静,这也是我刚好在写《现代设计简史》过程中对「工艺美术运动」的一点切身领悟,这个版本的文章不久将会跟大家见面。
△ 跟小朋友一起涂制的石膏
我们回到正题,莫里斯亲手设计制作的用品包括墙纸、地毯、灯具、餐具、家具、挂毯等等,因为如此所以整个室内看起来风格非常统一,具有浓厚的哥特特色以及莫里斯的个人风格,这些风格后来就演化成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风格,这些用品其实单靠莫里斯一个人慢慢设计与制作肯定也不实际,所以过程中也有不少好友参与,比如我们前面提及的伯纳琼斯,所以红屋的相关设计严格来说属于莫里斯的实用艺术审美观的体现会会更为准确。
△ 红屋的内部设计
世界第一所综合设计公司
红屋完成后,成为当地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当然大部分人都是赞赏,也有一些人「围观」,同时也有一些执着于传统的老人家会认为这群年轻人简直是瞎搞,但不管如何,红屋的名声越传越远,很快就有当时一些英国著名艺术家过来参观,包括查理·福克纳、博德利等人,这些人结识莫里斯后经常会在红屋聚会,大家畅谈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让艺术与商业结合。
而此时正因为莫里斯成功为自己设计了房子与家居用品,所以很多人看了之后都希望莫里斯可以帮忙自己设计一下,刚开始莫里斯还认为邻里之间搞好关系也不错,没想到大家都知道后一拥而上,莫里斯自然应接不暇,而且让他体会到实用美观的设计在大众当中有广泛的需求,同时可以打破当时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垄断,同时回想到自己十多年前看到的丑陋工业产品,他开始结合平时跟朋友聊的艺术商业话题,认为为何不干脆顺势而为开设一个设计事务所,专门承接这些设计呢?
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创新的做法,因为此前所有设计事务所都泛指建筑设计事务所,全世界还没有一所以承接综合事务的设计公司,莫里斯说干就干,很快联合起他几位挚友,包括罗塞蒂、韦伯及琼斯一起在 1861 年组建了世界第一所独立的综合设计公司MMF(Morris ,Marshall,Faulkner,and Company),此时莫里斯 29 岁。
△ 琼斯是莫里斯的终生好友
公司成立的宗旨就是要为社会大众提供价廉物美并且实用的设计,这个观念属于比较典型的现代主义思想,现代设计就是希望将设计请下神坛,不局限于社会精英及皇室贵族所独有。
MMF 的业务范围丰富,包括了墙纸、地毯、壁画、刺绣、彩绘玻璃、家具、日常用品等等,这些物品的设计风格就是红屋风格的延续与发挥,1862 年时候南肯辛顿博物馆举办第二届国际博览会,莫里斯的 MMF 公司通过彩绘玻璃与刺绣斩获两项金奖,立刻声名大噪。
莫里斯天生就具备企业家的领导才华与敏锐触觉,他很快就带领公司从设计走向生产,而且通过自己的广泛人脉关系联合了很多当时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及手工艺匠人,跟公司一起合作设计制作产品,设计当中追求细节完美,采用中世纪哥特风格为动机,同时结合浪漫的自然主义手法,从动植物当中获取灵感,全部产品采用纯手工艺制作,并且价格合理所以大受欢迎。
其中莫里斯个人最典型的设计的就是墙纸、地毯与挂毯,这些作品有浓郁个人特色,大部分以植物枝蔓与花卉为元素,这些典雅精美的纹样难以想象是如何徒手绘制完成的,直到如今,假设现代产品印刷上莫里斯这些纹样图案,立马能营造出工艺美术思潮的风格。
△ 莫里斯的墙纸设计作品
在莫里斯的精心经营下,MMF 的业务蒸蒸日上,发展极快,1875 年时候莫里斯将其余几位好友的股份用现金形式买了下来,成立「莫里斯设计公司」(Morris and Company),成为独资老板的莫里斯个人发展也更上一层楼。
引领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这个名称是 1888 年有了英国插图家沃尔特·克朗(Wallter Crane)组建的「工艺美术展览协会」之后才从这个协会形成这个名字,这符合先有现象再有命名的规律,这个协会也是在设计理论家拉斯金的倡导下成立,莫里斯曾于 1891 年担任了一届主席,这个协会举办了一系列成功展览,并且创办出影响深远,专门介绍工艺美术运动的杂志《工作室》,让英国公众比较清晰理解到工艺美术思潮的核心理念,让运动获得更大发展,比方走出英国去到世界各地,包括中欧、美国、甚至日本与澳大利亚。
此时距离第一届水晶宫博览会已经 37 年,这些年来在拉斯金的理论与莫里斯的实践影响下,英国的工艺美术水准已经有了长足进步,理念也日趋完善,而除了这个行会,英国还有另外三个知名行会,分别是世纪行会、艺术工作者行会、手工艺行会,四者合称为为工艺美术运动「四大行会」,而这些行会所推崇的设计风格全部来自威廉莫里斯。
△ 威廉莫里斯成为工艺美术运动当之无愧的领军者
此时莫里斯已经 55 岁,而他的事业也进一步壮大,他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出版社——科尔姆斯格特出版社(Kelmscott Press),这个出版社对工艺美术甚至以后的现代设计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时的莫里斯已经不需要为了赚钱去工作,所以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平面设计,希望让维多利亚式那种繁琐并且不实用的平面风格可以逐步消失,他进行了很多探索,还设计了多款更适合印刷使用,更简约的字体。
在 1891 年到 1898 年间,莫里斯的出版社先后出版了 53 本手工雕版印刷的精美书籍,大部分深受英国民众欢迎,销量非常好,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乔叟作品集》,莫里斯负责了装帧设计,而他的好友伯恩琼斯则负责了其中的插画,此作品被后人视为印刷历史上的杰作。
△ 《乔叟作品集》的装帧设计
莫里斯经营这个出版社除了希望在工艺美术的平面设计范畴里有新的探索,更多出自于一种情怀,因为我们前面曾经说过,他同时也是一名诗人与文学家,可谓终身都热爱文学创作,这点史太浓也一样,所以我才会在经营设计公司,写出「设计史太浓」一系列文章,可谓其乐无穷。
莫里斯的设计理念
既然在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中大家都奉行莫里斯的设计风格,这些风格到底有什么特点呢?大家注意我们说的是英国,因为工艺美术运动离开英国后产生了更多结合各地艺术传统与文化的变化,这些描述详见我以后推出的《现代设计简史》。
莫里斯的设计及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简单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与理念:
坚决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及一系列相关繁琐的巴洛克、洛可可等古典风格。推崇手工艺,排斥机械化与批量化的工业生产。提倡哥特风格,讲究简单、朴实。重视设计当中的实用功能。希望让大众可以享受平等的设计,使用设计优良,价廉物美的产品。装饰动机中喜欢自然主义,借鉴东方艺术,善于使用卷草、花卉、鸟类等元素。
莫里斯很擅长在二维的平面设计中,通过深浅色调的变化对比,表现出三维空间的深度与立体感,比方花园栏杆的穿插、植物叶茎的重叠交错,小动物在植物丛中的出没等等,这些多数体现在他的墙纸与纺织品设计中,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就大量收藏了这些作品,另外告诉大家,这个英国知名的博物馆就是用第一届伦敦水晶宫博览会的盈利来建设的。
△ 莫里斯作品
最后
威廉·莫里斯是现代设计史上做到思想与设计实践都取得重大成就的人物,所以他对于现代设计的发展影响深远,也被后世称为「现代设计之父」,他一生活到 62 岁,1896 年在家乡埃塞克斯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