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生活

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数怎么算

时间:2024-10-24 05:28:37  来源:http://www.tianfw.com  作者:admin

产业结构 :

指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产业结构状况,一般用两种指标表示:一种是用各产业投入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等)的数量对比指标,从各产业间的资源配置的比较上说明产业结构;另一种是用各产业的产出(增加值、实物量等)的数量对比指标,从各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比较上说明产业结构。

相关指标:各产业产值;各行业月增长率、年增长率;制造业指数;采购经理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货币供应量;就业率与失业率等。

产业分类:

在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一)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就是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对产业进行分类。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新闻、卫生、金融、保险、物业、咨询等部门。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

这种产业分类方法是按照各产业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的。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1、劳动密集型产业。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来说,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分化出去。例如,食品业在发达国家就被划入资本密集型产业。

2、资本密集型产业。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当前,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指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3、技术密集型产业。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

当前以微电子产业、自动化产业、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正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因此可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前景。

(四)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为使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联合国颁布了<>(ISIC)。现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订本。这套〈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分为A-Q共17个部门,其中包括99个行业类别。这17个部门为:A、农业、狩猎业和林业;B、渔业;C、采矿及采石;D、制造业;E、电、煤气和水的供应;F、建筑业;G、批发和零售、修理业;H、旅馆和餐馆;I、运输、仓储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产、租赁业;L、公共管理和国防;M、教育;N、保健和社会工作;O、社会和个人的服务;P、家庭雇工;Q、境外组织和机构。 我国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就是参照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而制定的,因此产业划分与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基本一致。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趋势 第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7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开始减弱。 第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第三,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所占比重都超过了60%。 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二)工业内部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 工业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像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从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起步的。 2、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业。 3、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时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出现“迂回化”特点。加工度的提高,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长,所以工业发展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大大提高,深加工业、加工组装业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 以上三个阶段,反映了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变化的一般情况,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完全按照这种顺序去发展。例如,新中国建立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再回过来进行发展轻纺工业的“补课”,而现在则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自动化改造制造业。 (三)农业内部结构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畜牧业的比重逐渐提高;林业日益从单纯提供林产品资源转向注重其环境生态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受到重视;渔业日益从单纯依靠捕捞转向适度捕捞、注重养殖,其比重稳步上升。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一)需求结构的变化 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变动的影响最为直接。首先,产业结构变动取决于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一个产业的中间需求越大,该产业部门就越具有原材料性质;最终需求越大,就越具有提供最终产品的性质。这意味着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关系变动将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最终需求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是促进产业结构演进的最重要的动因之一。 其次,人均收入水平不同阶段上的个人消费结构。当收入极为有限而不能满足所有层次需要时,温饱目标至关重要,居民自然倾向于把有限的收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主要是引导或带动了农业和轻纺工业优先发展,这既是工业化能够起步在需求结构上的根据,也是工业化首先从轻工业起步的需求依据。同时边际储蓄倾向,即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低,也决定了既无实力发展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无资本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产业结构轻型化。在人均收入中等水平阶段,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结构的重心由必需品转向非必需品,边际消费倾向,即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的提高,使居民把增加的收入用于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相应地,使提供资本物品的产业也发展起来,并反过来推动农业和轻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为主要提供耐用消费品和设备的重工业上升为主导地位提供资本和劳动力,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在人均收入高水平阶段,不论从数量上还是档次上,物质享受已得到极大的满足,个人需求趋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和时尚化,这样的消费结构必然带动多层次的产业结构递进升级,促进高加工度化和以信息咨询业等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个人消费结构是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最大的需求结构因素。 再次,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在最终需求中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直接决定了消费资料产业同生产资料产业的比例关系,前二者比例的变动直接引起后二者的比例变动。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以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即“霍夫曼比例”为理论依据,考察了20个国家18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史和统计资料,发现这一比例在发展过程中是持续下降的,即它是一个由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向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化渐进过程。 最后,投资结构。投资是构成现实最终需求、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实现产业扩张的重要条件。因此投资结构,即资金投向不同产业方向所形成的投资配置量比例,是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因此,政府为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就常常通过制定或修订投资政策,变动投资结构来贯彻调节意图。 (二)供给结构的变化 首先,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劳动力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必要条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要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能够承受,中间产品供应能够保证,一个新的或扩张中的产业部门拥有的劳动力越多,该部门就能得到较快发展。另一方面,在其他因素可变的情形下,如技术结构不断变动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产业部门的更替变换就需要以劳动力具有充分的产业间可转移性为条件,后者又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力素质。 资金供应状况是通过资金总量和资金投向两方面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在其他条件不变下,一个产业部门拥有资金愈是丰富,愈是能够得到加快发展。随着技术创新和生产设备日益大规模化,没有庞大的资金支持就无法发展重工业和新兴产业。同时,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向偏好会改变现有产业的存量结构和形成新的增量结构,即投资结构变动通过影响社会资产总量在各产业配置构成的变动,而影响产业结构动态。可以说,资金供应总量和供应结构的变动是产业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 其次,技术创新与技术结构变动是产业结构优化变动的决定性因素。技术结构是指先进程度不同的各种技术之间的质的组合与量的比例关系。从本质上讲,技术结构在同一产业内部反映了资源的组合方式,在产业间反映了资源的转换关系。推动技术结构变动的动因则是技术创新。纵观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技术创新在本产业内部的传递与在相关产业间的扩散,从而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程度直接关联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历次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革总是以技术创新及相应的技术结构变革为先导,而历次技术结构变革又都是以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相应的以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商品进出口结构的优化而告终。 最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农业、采掘业、轻纺工业的发展有不同程度影响。如,资源匮乏的国家或地区不可能形成资源开发型产业,而是致力于构建资源加工型的产业结构。当今,自然资源拥有状况对工业部门结构的影响变得具有相对性,受资源稀缺制约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借助于科技创新和国际贸易来缓解和克服自然资源对其经济发展的约束。 (三)国际贸易 开放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不仅受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因素的影响,还受其国际贸易状况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国际比较利益机制来实现的。一国产业结构在国际交换过程中,出口产品通常是由国内市场价值小于国际市场价值,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商品则相反。开放程度越高,其国内产业结构与他国的产业结构关联程度也越高,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内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使得本国产业既有可能利用他国产业弥补自身发展不足,也有可能因依赖外向关联而抑制了本国产业的自身发展。可见,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决定了一国贸易结构的水平,而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反映,并引导着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 (四)制度安排 经济体制模式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节或转换机制,并通过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调节机制是指在经济系统内部,通过各产业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来实现产业结构从失调到协调,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演进的手段和方法。现代经济史表明,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在横向(合理化)和纵向(高度化)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调节机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性质、功能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式和效果。 根据体制因素可将产业结构调节机制分为: 第一,政府调节机制。它是政府从宏观经济角度考虑,主要以产业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对产业结构进行整体调节。具体操作上,政府以政令或计划形式直接调整产业结构,并借助信息、协调关系的通报,建立投资审批或许可证制度以及相应的机构对企业进行“指导”和“劝说”。政府权威对经济资源具有很强的动员力量,能够依据政策偏好,集中投资,在短时间内使某些重点产业优先建立起来。但若政府调节机制运用过度或不合时宜,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会暴露无遗:一是下达指令的方式属于硬性调节,调节幅度大而弹性小,从而易产生调节过度和结构变动的波动。二是政府从供给推动方式出发对产业结构调节,可能产生方向性误导,再加上垂直封闭的决策传递系统,使得调整往往是在结构失衡达到很严重时才可能进行,难以克服部门结构中资源配置效益的低效化。三是政府调节机制下,各方利益差异的存在和协调难度大,易导致调节目标变形,形成偏斜度很大的,通常是重型化的产业结构。 第二,市场调节机制。即依据经济运行本身固有的内在自行调整力量来促使产业结构实现横向和纵向演进。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由于同等份额的资源在不同的产业中形成不同的效益,即“利润差别”这一事实,就促成了资源向高效益、高生产率的产业转移和配置,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但是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践又证明,市场调节机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变动是有局限性的,包括盲目性,对瓶颈产业调节的失效、产业进入障碍、市场信息的不完全、甚至产业结构轻型化等等。 以上分析说明,产业结构优化不可能是纯粹自觉或自发的,而只能是自发与自觉双重调节过程,并且市场调节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要远高于计划调节机制。在明确市场是配置资源,调节结构的主渠道的同时,政府有必要制定合理而有预见性的产业结构政策,以避免投资行为的盲目性,规划好鼓励优先发展的部门和需要援助的衰退部门,确定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发展顺序,多使用税率政策、投资政策的经济手段,在增强政府监督与引导功能的同时,注意减少政府干预的效率损失,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整体素质。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