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纺机配件

请问传统的纺车是怎么把棉花纺成线的,上面的木锭怎么用的?

时间:2024-11-09 13:29:06  来源:http://www.tianfw.com  作者:admin

一、请问传统的纺车是怎么把棉花纺成线的,上面的木锭怎么用的?

我从小在农村里长大,我用传统的老式纺车纺过纱。老式纺车有一个直径大约一米的大轮子,用鞋底线带动木锭子旋转,木锭子的轴槽大约只有七、八毫米,因此大轮子转一圈,木锭子就要转一百多圈。把去籽的棉花,先弹松,搓成大姆指样粗细的棉条子,把棉条子端尖上的纤维粘在木锭子尖上,然后摇转纺车,边摇边把棉条子的纤维抽出来,高速旋转的木锭子就把棉花纤维捻绞成棉纱线了。 现在已很难看到了。祝你快乐。

二、导纱瓷板的作用?

这个的话应该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缓和的一个作用。

三、宋代的,手足并用,可同时纺三线的类似纺织用的器具叫什么

三锭脚踏纺车。

但是说这个出现于宋代,不够准确,个中的原因,下面将做具体分析。

关于三锭脚踏纺车最早的记载,是元四世纪我国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约345—406)为汉代刘向的《列女传.鲁寡陶婴》作的配图。但是,原书失传、原图当然也失传了。不过历代均有该书的翻刻本。按照宋刻本中配图的描绘,可见一位妇女操作三锭脚踏纺车的生动形象: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一架纺车上装2~3个锭子两手用于纺纱,用脚来操作转动锭子。这种脚踏复锭纺车的劳动生产率比单锭提高2~4倍。

这个图,就是宋刻本的插图。跟问题中的图,虽然不是一幅,但原理相同,异曲同工。应该是不同朝代刻本的差异。

由于该书产生于晋代,说明三锭脚踏纺车至少在晋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比宋代要早500多年!后来在元代,我国著名的农学家王祯在他所著的《农书》上也出现了三锭脚踏棉纺车和三锭、五锭脚踏麻纺车,证明了多锭脚踏纺车从东晋以后一直都在使用。

至于为什么会说到宋代出现三锭脚踏纺车,据分析可能跟所纺纱线的类型有关。以往的多锭纺车,很可能都是用于麻纺的纺车,这是因为麻的纺纱更显得粗放一些,麻纤维经得起拉伸。而棉是短纤维,纺纱拉力过大会导致断头。

宋末元初,松江人黄道婆,年轻的时候流落到海南岛崖州,向黎族姐妹学习了棉纺织技术,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左右回到故乡,在纺织生产的实践中,把用于纺麻的三锭脚踏纺车,通过缩小纺轮直径的方法减小拉伸力,把它改成了可用于棉纱纺纱的三锭棉纺车,并在江南大面积推广,这可能是一些人认为三锭脚踏纺车出现于宋代的原因。

四、何为环锭纺纱??

C16S指纯棉16英支纱,半精梳就是末道并条4根精梳,4根普梳条子混合纺出来的纱,环锭纱是最普遍,最传统的纺纱方法,因为纺出来的纱绕在锭子上,所以叫环锭纱,其他纺纱方法有气流纺,喷气纺等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